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与教育家, 荀子思想集先秦百家思想之大成。荀子学说深刻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战国时期诸侯兼并、 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精华, 重新构建出先秦儒家“群居和一”的社会伦理思想体系。荀子社会伦理思想不仅解决了“礼崩乐坏”的时代文化秩序重构的问题, 而且为秦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战国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伦理思想在百家争鸣中不断传承与更新。夏商“尊神而率民”、 西周“制礼作乐”、 春秋“礼崩乐坏”是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历史背景。王室衰微, 各路诸侯期望以“实力”相争, 定鼎天下。士不断崛起, 社会层级的流动加剧。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历经着空前长期、 大规模、 根本性的变革是荀子思想的现实背景。经过先秦时期社会政治、 经济格局的巨变, 诸子百家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 纷纷针砭时弊、 著书立说, 这成为荀子“群居和一”社会伦理思想的思想背景。
荀子“群居和一”理念即人之“群”何以“和”的问题。荀子运用“人生不能无群” “明分使群” “隆礼重法”、 君者“能群”、 君者“善群”等命题诠释群的伦理内涵与理想境界。荀子认为“群”的理想境界是“和”。“群居和一”是荀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谐之境。
天人论、 人性论与认识论是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天人关系中, “人”居于核心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 天人之学是为荀子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的政治哲学。人性论是荀子社会伦理的又一哲学基础。人性论阐释了性与心的关系、 性伪之论与善恶之辩、 性恶论与“群居和一”的关系。同时, 荀子着力从认识论的视角阐释“解蔽”与“正名”, 解析“蔽塞” “正名”与“群居和一”思想的关系。
荀子认为礼治是实现“群居和一”社会理想的治世方略。荀子构建了以礼义为本源, 以隆礼义、 行法乐的制度设计, 以及以善政之道、 富国之道、 仁者之兵为实践路径的礼治思想体系。荀子认为“和则一”是“群居和一”的理想境界。荀子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以分则和” “和则一”三个角度诠释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境界。荀子重构了“群居和一”社会伦理体系, 这凸显人类永恒的“和谐”主题。荀子“群居和一”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与教育家, 荀子思想集先秦百家思想之大成。荀子学说深刻影响两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荀子思想的研究, 学界同仁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以“和谐”视角专门研究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专著, 就我所见到的, 本书是第一部。作者力图再现荀子的现实主义品格, 选题独具匠心,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以“群居和一”作为研究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独特视域, 做到了微观上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宏观上, 系统全面地阐释了“群居和一”中的“群”“和”“一”的辩证关系及其中深层次的外延内涵。本书以新颖的学术思想和选题视角, 对荀子的社会伦理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有逻辑的梳理, 再现了先秦时期独具中国特色的“群居和一”和谐理想蓝图。
本书既从外在方面论述了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 理论特色、 历史意义、 现代价值等问题, 又以“群居和一”为视角和主线, 对荀子的社会伦理思想作了一系列动态的分析。首先, “群居和一”理念即人之“群”何以“和”的问题。荀子运用“人生不能无群”“明分使群”“隆礼重法”、 君者“能群”、 君者“善群”等命题诠释群的伦理内涵与思想境界。其次, 天人论、 人性论与认识论是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礼治是实现“群居和一”的治世方略。最后, “群”的理想境界是“和”。“群居和一”是荀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谐之境。总之, 本书对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在见解新颖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而又逻辑的梳理,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见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 力图从哲学、 伦理学与社会学的视野, 以“群居和一”为主线来阐释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体系, 突破了以往荀子研究的常见模式。本书结构合理、 逻辑严谨、 资料丰富、 语言流畅, 并注重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反映出作者能够在汲取已有成果并认真考证的前提下, 将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构建于扎实的专业研究上, 也反映出作者独立的科研能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金妍妍博士为人朴实正直, 治学严谨。更为可贵的是, 为了追求学业的进步, 至今未婚。本书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修改, 充实而完成的。相信此书的出版, 将为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路径。
李建华
2015年8月